01
李兰娟老人,今年已经73岁了。
可即便已如此高龄,当国难来的时候,她仍主动请缨赴战场。
“我还有口罩,我懂得怎样隔离,懂得怎样防护,我还要到医院去。”
2月1日, 73岁的李兰娟院士率领紧急医疗队前往武汉,
那时,武汉已封城一周,只进不出。
到达武汉后仅仅过了三天,李兰娟院士团队就发布了重大研究成果:
经过体外细胞实验,筛选出对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两种药物:
阿比多尔和达芦那韦。
万万没想到,因为这项成果,她竟然陷入了舆论漩涡。
就在前几天,有一种声音冒出来:
李兰娟院士,借“新药”给自己儿子的公司输送利益。
原因还像模像样:
第一,新药只经过了体外细胞实验,不具备科学性。
第二,这药,是李兰娟院士儿子李杰名下公司出产的。
消息一出,带了不少节奏。
但事实呢?
因为疫情紧急,而新药的实验太慢,是直接走的药物筛选流程。
也就是说,是从151个已经上市的抗病毒和抗炎药物里,筛选药物做测试。
更重要的,
李杰的公司是智能公司,只是负担筛选流程的大数据支持。
而这两种药物,根本不是李杰的公司研发的。
谣言越传越烈,最后逼得在抗疫一线的李兰娟老人,不得不亲自出来辟谣。
02
其实,但凡了解一点李兰娟院士的前半生,都是断然都不会相信这种谣言的。
1947年,李兰娟降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普通家庭。
她的父亲患有严重的眼疾,母亲靠卖山货操持一家,生活得十分贫苦。
从小学到初中,李兰娟的成绩一直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。但是因为家庭条件,初二时,家里就拿不出钱了。
后来,她的班主任不忍心,就让李兰娟将行李留下,学籍保留,这样,等到期末,还可以回来考试。
就这样,李兰娟一边帮母亲干活,一边坚持自学,硬是靠着助学金,坚持完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。
高中毕业后,她回到了家乡。
那时,她有两种选择:
一是到村里的小学当代课老师,每个月可以领到24元钱的工资;
另一个就是做一名赤脚医生,每天5分工分,一个月大概只能拿8、9块钱。
热爱医学的她,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。
当时,乡村赤脚医生不受重视,为了学习针灸,她千里迢迢赶到了浙江省中医院学习,没有足够的中药材,她就自己上山采药。
1970年,由于工作之中出色的表现,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深造,毕业后,她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传染病科。
2003年, “非典”(SARS)爆发,当时,56岁的李兰娟,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。
在浙江出现SARS病例的当天早上5点,浙江省卫生厅便向社会及时公布。而在当晚,杭州就对密切接触病人的1000多人,进行了就地隔离。
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了很好的控制,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,也没有出现“二代感染”的病例。
SARS十周年纪念时,医学跟踪发现,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,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。
而这些,只是李兰娟院士卓越功勋里的一项。
03
如今,在抗疫一线的李兰娟老人,是院士,更是战士。
除夕,她匆忙奔赴北京,参加“新冠肺炎”疫情会议。
年晚饭,就在首都机场吃了一份饺子。
去武汉,凌晨4点下火车,吃过早餐就开始工作,争分夺秒地阻击疫情。
随行工作人员说:
但李兰娟院士却说:
我身体好。
我们要把这件事做好。
国士出征,不念归期。
每个时代,都有不同的英雄。
如今,疫情拐点始终未能被准确预估,在国难面前,我们每个人的岁月静好,背后,都有无数个前线战疫人的负重前行。
是的,英雄也需要接受质疑。
但永远也别忘了——
为众人抱薪者 不可困顿于风雪。
也请记住:
千万别让英雄寒了心。
(今完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一点排行网 » 李兰娟每天只睡3小时(李兰娟每天只休息3小时)